城市英雄 92期 | 非遗古乐传承人巫罗·海:十年如一日 寻找与拯救

创建时间:2024-12-19 15:39

夜幕低垂,欢乐海岸的心布洛艺术中心内灯光柔和,观众席上座无虚席。随着最后一丝光线的消失,舞台陷入了一片宁静的黑暗。突然,一串清脆的鸟鸣声划破了沉默,仿佛将每一位听众带入了遥远的雨林。这声音,是来自基诺雨林的呼唤。

这是深圳心布洛集团每季度举行一次的公益音乐会,创始人、古乐传承人巫罗·海身着传统服饰坐在舞台中央。自然能量的唱诵旋律融合基诺族的传统民歌元素,它们与巫罗·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,创造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音乐风格。基诺族是中国最后一个被认定的民族,这首《基诺雨林》曾获得2023年世界电影节最佳非遗音乐大奖,荣誉背后是巫罗·海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。

巫罗·海

身为布依族的女儿,巫罗·海的爱并不囿于一个民族。多年来,她跋山涉水,学习中国30多种民族语言,在56个民族里面寻找即将消失的民族古调,采录了300余首民族古调原音,同时收藏并修复1600余件乐器。今年文博会现场心布洛带着旗下“愈空间”品牌,为观众展示了一个融合非遗古乐、文创、科技、情绪疗愈等元素的沉浸式空间,也让更多人开启了对非遗古乐的认知。

布依族的女儿,找到了隶属之地

采访当天已是傍晚6点。巫罗·海的长辫子垂在胸前,她轻抿一口红酒,悠悠开场:“你要不要也来一杯?”时间匆匆,稍后她又要投入下个会议。这就是她的工作状态,工作即生活,工作毫不疲惫,因为这是她之所热爱。

巫罗·海出生于信仰自然、歌唱自然的布依族,从小沐浴在大自然下,听着古老的歌谣长大。这个以水为邻、以山为家的民族,物质条件虽匮乏,在精神文化上却极为丰富。在布依族的文化中,每个人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生命树。“出生时,父母会为你种上一棵生命树,等你离开这个世界时,把树砍下来做棺材,在你的坟墓上再种一棵树。让我们的生命如同树木一样,生生不息地轮回在这片土地上,守护着这片土地。”巫罗·海的血液中流淌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理解,“我们对生命的到来和离去都比较坦然,我们的生活都比较‘当下’。”

4岁开始,巫罗·海开始接受布依族古歌的传承。载歌载舞,与自然链接,她享受这样的生活状态。在她看来,无论是唱诵还是古老舞蹈,对生活都有调节作用,这是一种让人表达与发泄情绪的方式。
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巫罗·海的专业是篮球运动员。2009年,巫罗·海从贵州一所体校毕业,毕业旅行时,她选择了魂牵梦萦已久的云南。“我一直从事古歌的传承工作,云南少数民族最多。虽未曾至,但我仿佛就在那里生长过。”事实上,当巫罗·海踏进这片土地之时,便已热泪盈眶:“感觉我并不是来旅行的,我是回到了这里。”那一刻,她确定自己是属于这里的,决定再不离开。

迟到20天的遗憾,一次重新出走的“觉醒”

在云南定居下来,巫罗·海着手探索非遗古乐的传承。在这个过程中,她逐渐发现问题所在——仅仅收集与整理,并不能解决传承问题。“传承,需要每一代人的热爱。如果没有创新,它就会被社会淘汰。”巫罗·海开始思考如何守正非遗,并对古乐进行创新性表达,比如在改编时加入电音等,让年轻人更能接受。

7月13日,巫罗·海在《以声唤生》公益音乐会上与观众互动。

当巫罗·海开始尝试创新与传承时,遇到最大的阻碍却是来自各民族本身。“这个过程非常漫长,充满着矛盾。大家希望让外界人看到这个民族,又不希望被‘打破’太多东西。”一次次实践中,她用真诚打动了那些警戒的目光,也用流量说服了曾经反对的声音。

2023年,一首“泼水神曲”《up耿马》火爆全网,全网播放量达100亿,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成了新晋“泼水节旅游目的地”,背后的策划正是巫罗·海团队。“音乐没有国界、信仰和民族之分。当每个民族的胸怀足够敞开时,我们才能实现这个目标。”巫罗·海表达了自己的愿景。

“我的助理是都市出身,他无法上悬崖边的厕所,并表示从此心中留下了阴影,回来后就调岗了。”巫罗·海轻声笑谈着自己连换三任助理的经历,眼中流露出一丝无奈。回忆起采风之旅,路途的遥远、条件的艰苦,加之经费的不足,都是挑战。然而,对于非遗古乐的抢救,就像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

2019年10月3日,鄂伦春族最后的老萨满关扣妮因病医治无效,在呼玛县白银纳家中仙逝,结束了她84岁充满神奇而坎坷的人生之路。得知消息的巫罗·海当场失声痛哭。20天前,她刚见过关扣妮。巫罗·海仍清晰记得,当他们来到关扣妮病榻前,表达自己想要记录并传承古乐文化的想法后,这位躺在床上许久的老萨满眼神明亮,仍坚持着爬起来,在森林里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仪式。“那套祭祀的服装重达50斤啊。”讲到这时,巫罗·海不禁哽咽,“你能看到无论这些人在任何生命状态下对于文化传承的坚守,这种信念深深地打动了我。”

7月13日,巫罗·海在《以声唤生》公益音乐会上演唱《基诺雨林》。

因为当时关奶奶体力有限,巫罗·海只收集了30余首古调中的其中8首,并约定数十天后再见面,没想到这竟成了最后一别。“古乐传承多为口口相传,随着传承人的离去,许多文化就这样消逝了。”在这条路上,巫罗·海留下了太多遗憾,她不想再有遗憾了。“以前我总想等到有钱时再去传承,但再多的金钱,也无法买回生命的流失和对文化的保护。”这次经历之后,巫罗·海对于非遗的传承认识发生了巨大的扭转,“所以我坚持一定要将非遗产业化、经济化。”

“现在很多人会说,巫罗·海作为艺术家或者传播者投身商业领域,已经没那么纯粹了。因爱而执着是爱,因执着而爱不是爱。因为爱是非遗音乐,所以我会执着于完整它的商业形态。”巫罗·海深知,无论外界如何评说,她的内心始终保持着对古乐的纯粹热爱,“我知道我为何出发,我不受这些标签的影响,我非常清楚自己去哪里,我的心是否有所准备。”

在深圳一年,完成了在云南五年才完成的目标

2019年,巫罗·海正式将公司从云南迁到深圳,看似是一个“觉醒”后的决定,但与深圳的缘分早已注定。2014年,巫罗·海开始频繁往返深圳,2017年起陆续在深圳举办了几场万人音乐会,并得到了不错的反馈。当巫罗·海下定决心要从云南走出来,寻找更大的舞台时,深圳“跳”了出来:“这个城市包容且新兴,它拥有最前沿的资讯、人才、资本、科技、文化艺术。”巫罗·海表示,“我家乡建立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就是深圳一家企业捐赠的,深圳在我的童年记忆种下了一颗善良美好的种子。那时我就想,等我长大成为慈善企业家,我便要来深圳。”

巫罗·海与她的非遗公益大使。

“在云南花费5年时间完成的任务,在深圳一年就完成了。”如今,巫罗·海已经走遍了56个民族,完成采风目标。目前,心布洛集团建立了自己强大的业务版块,阐发出文化教育、非遗文旅、影视传媒、文创品牌、演艺经纪、非遗科技、文化金融七位一体的非遗新经济循环链。“接下来的任务,就是如何将这些东西转换为年轻人更喜欢的东西。”融入都市生活,以古乐疗愈现代人的情绪类课程如“申时七音茶”“躺着听的音悦会”等亦备受年轻人喜爱。除了不定期的公益主题音乐会,心布洛还积极与高校合作开发相关课程,在各地建立多所非遗研习所。

作为中国非遗的代表,这个月底,巫罗·海即将动身前往蒙古国,随后还要奔赴加拿大、美国、法国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。“我要把我们的东西带出去,让世界也听到我们的声音。”

巫罗·海

生于1989年,布依族古歌传承人、心布洛集团创始人、“手锻谜朴”非遗刺绣品牌创始人、《远古呼唤》纪录片发起人。十年始终坚持一件事,在中国56个民族里寻找即将消失的民族古调,采录了300余首民族古调原音,同时收藏并修复1600余件乐器。